找到相关内容148篇,用时2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吉藏大师的“经论相资”关系

    智慧称为二智。因为“慧”是悟解义,“智”有决断义,慧浅智深。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般若不属佛亦不属二乘,但属菩萨。”即是说在菩萨名道慧,道种慧,在佛名一切智,一切种智。今以四义明其不同:一者不同,第六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1665337.html
  • 济群法师:唯识学的九个重点问题

    抛开菩提心、菩萨行,见性能否成佛?一定是不行的。没有菩提心和菩萨行,就没有大慈大悲的成就,终不能成无上菩提。  菩萨行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六,此外还有,于六后增加方便、愿、力...慧,缺一不可。  翻开唯识经论,都有相当篇幅谈到菩萨行的内容。《解深密经·地波罗蜜多品》论及六的修行,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对菩萨行有详细介绍,《摄大乘论·彼入因果分》谈到六修行,《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3665358.html
  • 信位菩萨之净行— 以《华严经》〈净行品〉为主(三)

    净行品〉中之波罗蜜  〈净行品〉中的每一愿心,皆是行门,且具度齐修之功,因其所成行,皆施众生,信位菩萨于布施之修学,著重于布施心之启发及对治悭贪烦恼上,如经中所说:“若有所施,当愿众生,一切能舍...怯弱。”我们遇到高路,固然要奋勇直上,也但愿一切众生能出离三界,作自度人的贤圣,心中不要生起怯弱。  (五)娱:此一品经谈“娱”的方面有2偈。例举第2偈:“若得五欲,当愿众生,拔除欲箭,究竟安隐。”...

    曾印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0769444.html
  • 生前死后“六中有”

    The Dead ),经重译之后,较新一个标题却是《藉理解中有而得自解脱的深法》(The Great Book of Natural Liberation Through Understanding...

    谈锡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1377333.html
  • 弥陀法会二周年纪念辞

    与世事尚无担当,临终岂能有力。虽一时心愿,如以箭射空,力尽还堕,断断不能往生也。故用功在平时,平时有力,临终方有把持。若为世情爱欲所牵,单靠念或赖人助念,无有是处。况念云者,口持名至也,即一念...业报将尽,微细法见虽未除净,亦可带之往生。往生已,只要从五根五力修起,修去此微细法见之余业耳。此为见业而非恶业,世人误解此净业为秽恶之孽,然则犯法破戒之人皆可往生乎?至于临终念佛以念往生者,此有三种:...

    王骧陆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0686966.html
  • 你知道佛陀的七种第一义么?

    也。等觉菩萨以能了达缘性自性而成等觉超子地境界。地菩萨授职后,因于世尊发动十方之地菩萨为彼加持灌顶,渐渐了达缘性自性,由于上烦恼即将断尽故,具足了知真识任运而缘之自性。以具足了知故,能通达无量...第一义境界。复须中品转识成智而入超二见境界。 佛子悟后起修,由大乘无生忍无生智进修无生法忍而入初地,复于初地依无尽愿、百法名门等修入二地;于二地主修增上戒学圆满而入三地,于三地主修增上心学(定学)圆满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430488069.html
  • 被“我”埋没的菩萨行

    习气的限制,不再无休止地被它们困在烦恼-业力-痛苦的循环中。我们的心将变成如虚空般广大,即使面对我们现阶段无法忍受的“平凡生活”也能够处之泰然。   佛教的六波罗蜜多,及其各种性灵锻炼方法...

    纯乙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2188625.html
  • 衢州九华山旅游资源分析报告

    夏令时,传教士率眷属避暑山中。   清凉峰脉呈东西走向。其南麓水流向九华溪,形成座北朝南地势,独特的貌型成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。夏季平均温度低于金衢盆地,冬季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,是避暑度假的风景名胜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32190735.html
  •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简介

    的。像本经这么有系统叙述的,尚不多见。但本经并不只是述说实际道德的四恩而已,经中也含有甚深的教理,以及修道生活上的主张。又,经中不仅教示在无人之静处,持戒及修,并劝勉应依禅定观心;此亦正是本经所以...基于大乘的出家修行论,在实际修行上则教人要住阿兰若无人僻静之处,依持戒、及禅定观心。此即《心地观经》立名之由来。至于要如何观心呢?就形成了所诠空不可得之心外无物的唯心论。如〈观心品第〉所述:‘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147167.html
  • 智者大师对我国佛教的一大贡献

    ’则五行差别,‘位’则位位不相收,‘因’则一因迥出,不即二边,‘果’则一果不融,诸位差别。此教开示界外钝根菩萨,明无量四谛、不思议十二因缘、不思议六(六中于第六般若度复开为方便、愿、力、智四共成)。修次第三观,断三界见思、尘沙二惑,及十二品无明,得道种智,见俗谛理,及分证中谛理,出分段及部份变易生死,证中道无住涅槃,是为别教义。  四、圆教:圆是不欠不缺的意思,谓圆满至极,究竟成佛...

    斌宗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33342926.html